中国冶金报:数字化时代的太钢创新力
原料运送车从进厂区大门到出大门,全程有跟踪,相关人员可以随时查看这辆车的行踪;能源动力总厂的总控室,工作人员可以看到企业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用水、用电、用气的情况;任何一笔订单,从合同签订到具体车间下料、生产乃至产品存放地点,进展到哪一步、哪一个环节都一目了然……这是10月中旬,《中国冶金报》记者在太钢厂区了解到的情况。
“信息化建设是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浩大工程。”太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晓波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太钢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信息化之路,一张擎天“智网”使太钢“制造”迈向太钢“智造”。
信息化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每天上班刷卡进厂已经是太钢职工习以为常的事情。一张小小的入厂证,里面的奥秘还不少。它就如同太钢职工的一张身份证,考勤、吃饭、体育锻炼等职工信息全部在这张卡片中有所体现。
太钢信息与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信自公司)承担着太钢信息化网络系统、主机系统、安全系统、门禁、一卡通系统等信息化业务的运行维护,以及企业自主软件项目设计、研发和集成等任务,是保证太钢现代化大生产和管理运行的核心技术部门。近年来,他们在产销一体化,人力资源、法务、档案管理信息化,以及太原市为民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和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钢信自公司党工科马妍告诉记者:“现在不只是进厂刷卡,就拿我自己来说,从打开电脑查看报表、输入操作数据,到打卡吃饭、考勤、工资领取的每个环节,都已经离不开信息化了,确实又方便又快捷。”在接受采访的间隙,马妍不时用手机接收处理文件,信息化的触角已延伸到了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
“瞄一眼,我们就知道这炉钢目前是什么状态。”一名在太钢炼钢一厂从事了多年调度工作的操作人员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现在,该厂从厂级到最基层工序,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三级网络体系,与太钢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同时实现了不锈钢、碳钢生产的实时、高效和全过程信息流、实物流、财务流的“三流同步”。简单地说,只要有一块原坯、方坯或者卷板进入成品区域,系统就会实时将收货信息上传到ERP系统,相关部门就可以在同一时间查到信息。
信息化平台支撑“数字太钢”提速
电脑下单、配料、炼钢、轧钢……在太钢的车间厂房,《中国冶金报》记者看到,一系列工作都由电脑“指挥”完成。
“太钢有意识地将信息化当作管理项目而非IT项目或业务项目来管理,这是我们有效推进新计划建设的关键所在。”太钢信自公司经理陶家晋说。他表示,成就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大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规格众多、工艺复杂、产线交叉的钢铁企业,要实现流程化和规范化,还需要一个信息化平台作载体来支撑。
陶家晋向《中国冶金报》记者介绍,所谓“数字太钢”,就是将太钢的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生产全过程和管理运行的各个环节,实现产品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生产管理控制,以及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和集成化,从而提升太钢的产品开发能力、经营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增强太钢的综合竞争能力。
不妨来看一组数据:销售订单交货周期由21天减少到18天,销产转换时间由4天缩短到1天之内,热轧普卷的制造周期由10天缩短到6天,不锈钢冷板的制造周期由27天缩短到21天,滞留物料的查询时间由1天以上缩短到目前的实时查询,质量追溯全过程在1小时之内就能完成,采购计划传递时间由1周缩短到2天,财务月结、年结的时间也从5天~7天缩短到1.5天……太钢生产经营效率的大幅提升都得益于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同时,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大幅度降低了设备的维修成本。
目前,“数字太钢”建设进程不断提速,包括炼钢三厂信息化、核电用钢、钢渣物流等在内的11个信息化在建项目,以及包括决策支持系统、项目管理、人力资源、供应链及产销计划咨询等在内的13个信息化拟建项目正在快速推进。这些项目的建成将有利于太钢更快掌控信息,实现资源优化,提高响应速度。届时,我们将看到一个更有魅力的“数字太钢”。 (201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