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晋企"笔尖钢"冀两年占据国内市场 五年攻破国外垄断
近日,山西太原钢铁集团成功破解圆珠笔笔头难题的消息成为各大媒体和网络关注的热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多年来却面临着核心技术难以攻关、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据了解,太钢集团科研人员历时五年,终于破解了长期为外国掌握的球座体技术,在反复试验中,太钢研究人员还从“和面”(即“搓面粉”)中获得了生产笔尖用钢的灵感。据悉,太钢计划两年内占据内地市场,替代进口。
2016年1月,李克强总理曾透露:“中国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包括圆珠笔头上笔尖钢。而今,太钢集团终于啃下了自主生产笔尖钢这块硬骨头。
进口特殊钢过去年花一亿
目前内地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每年生产400多亿支圆珠笔,如此制笔大国却长期依赖进口。据悉,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目前,球珠内地可以满足需要,但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技术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中国每年需要用每吨12万元(人民币,约合13.5万港元)的价格进口1000多吨生产笔尖的特殊钢材。”太钢集团党委宣传部长王发生介绍说,国家早在2011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太钢是参与企业之一。
“历时五年,直到2016年9月,我们才生产出第一批切削性好的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材料。”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说道。“开发笔尖用钢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都只能从零开始。”王辉绵介绍,笔头产品的生产工艺是一种精密加工,包括加工设备、加工技术和加工材料。这也是国外企业的核心机密。太钢没有任何参考,只能不断地积累数据、调整参数和设计工艺方法。至于此次研发突破的灵感,王辉绵透露,来自山西人家里常见的“和面”。面要想和得软硬适中,就要加入新“料”,相对应的钢水里要加入工业“添加剂”。只要这些材料融合得更加均匀,就可以增强切削性。
最终,王辉绵和他的团队成员终于研发出了分布均匀的笔尖钢。经过5轮近百项的试验,太钢终于取得突破,掌握了贵重金属合金均匀化、夹杂物无害化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并实现批量化大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行业标准填内地空白
太钢不锈线材厂技术质量科科长阎视彩介绍,“笔尖钢”从试验室的研发到生产线正式批量生产,工序复杂、流程长,2016年9月,太钢生产出第一批切削性好的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材料。测试结果表明,产品质量与国外产品相当,具备了批量生产供应、逐步替代进口的能力。
“未来几年内,中国制笔用不锈钢材料将完全实现自主化。我们的目标是未来两到三年内,完全占据国内市场。”阎视彩说道。
据悉,由太钢负责起草的《笔头用易切削不銹钢丝》行业标准,填补了中国该类产品标准的空白。日前,该标准已经通过全国钢标委审核认定。(2017-01-11)